當金屬導體處在一個高頻交變電場中,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將在金屬導體內產生感應電動勢,由于導體的電阻很小,從而產生強大的感應電流。由焦耳—楞次定律可知,交變磁場將使導體中電流趨向導體表面流通,引起集膚效應,舜間電流的密度與頻率成正比,頻率越高,感應電流密度集中于導體的表面,即集膚效應就越嚴重,有效的導電面積減少,電阻增大,從而使導體迅速升溫。
漢語拼音字母表示熱處理類型,“G”表示“高頻”淬火表面處理。
其它符號例:
Z?正火
C?(一般)淬火、脈沖淬火、等溫淬火
T?調質
H?火焰(淬火)
S?滲碳
D?滲氮其次,上述符號含義,均包括熱處理規范中的后續熱處理,如有的還須淬火、回火。至于預先熱處理,則應根據零件其他要求按相應規范決定。再次,符號后的數字代表最終達到的硬度值,兩位數代表HRC值,三位數一般代表HB值,氮化時代表HV值。還有,有的還需在圖上表明熱處理或硬度的區域。最后,數字代表的硬度值,對HRC一般上下5個單位(在數字接近60時表示 最小值),對HB上下30個單位,氮化則示最小值。如:G48?數字48確切地代表了HRC46~51?T235?數字235確切地代表了HB220~250?C42?數字42確切地代表了HRC40-45??C35?數字35確切地代表了HRC32-38
中頻表面淬火常用的頻率為1000~10000Hz,功率為100~500KW的中頻發電機或可控硅變頻裝置,硬化層深度一般為2~10mm。與高頻表面淬火相同,中頻淬火軸頭表面是馬氏體組織,具有很高的硬度,芯部為回火索氏體組織,具有良好的韌性,所以可以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勞抗力。文庫 采用中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工藝可以顯著的提高工件的抗疲勞性,大大降低對缺口的敏感性,如材料均為 40CrNiMo直徑Ф20、缺口深度0.4mm、錐角60°、圓角半徑0.2mm的缺口試樣,在調質后疲勞極限是14kgf/mm2,而經過表面淬火的疲勞極限試樣為60kgf/mm2。疲勞強度的提高是由于表層本身強度增高和形成較大的表面壓應力所致。若淬火層過淺,過渡區(此處存在表面殘余拉應力)接近表面,疲勞強度相應降低,淬火層厚度過深,也會減少表面殘余壓應力,使疲勞強度降低,所以,選擇最佳的淬火層深度,能獲得最高的抗疲勞性能,假如硬化層分布不合理,過渡區漏出表面,將成為疲勞斷裂源,使疲勞壽命比不經表面淬火的還低。